嬰兒
原因:
胎兒懷胎十月長時間在子宮的羊水內浸泡著,出生後空氣濕度大約為60%,對於新生兒皮膚濕度狀況轉換成十分乾燥的環境。便逐漸開始脫皮,大約在出生後一至兩週最明顯
處理方式:
「毒性紅斑」一詞聽起來很嚇人,但實際上並不需任何治療。新生兒毒性紅斑在新生兒時期相當常見,而且會自然消退的紅斑,為不知原因的良性發炎反應。好發於剛出生新生兒的臉部、近端肢體、軀幹以及臀部,但也可能分佈在身體各處。
脂漏性皮膚炎常見嬰兒期寶寶的頭皮、眉毛及耳後出現黃黃油油如鱗屑狀的皮疹,因為不會癢所以不會引起嬰兒不適。偶爾會出現在眼皮、外耳道,引起的原因是此階段的嬰兒皮脂分泌較旺盛,厚厚的黃油痂皮黏在頭皮上、頭髮上,學理上稱為「乳痂」 (Cradle Cap)。好發在出生後兩週到五週,大約在出生後三個月到十二個月後,皮疹會自行緩解。
新生兒出生二、三天後,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,使得眼睛及皮膚開始變黃,漸漸由頭部往下,由身體中心向外發展至四肢,就是所謂「新生兒黃疸」;因臉部皮膚較薄,可輕壓鼻尖觀察是否皮膚有發黃現象。
嬰兒的出生會重新調整您生活的節奏,您每一天都會經歷無數次照顧嬰兒的循環。新生兒第一個月仍然需要定時餵奶,由於1個月嬰兒作息混亂,且很難預測他們的睡眠狀況,育兒新手無不繃緊神經嚴陣以待。除短暫醒著喝奶和玩耍外,1個月寶寶睡眠時間很長,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。
由於一個月喝奶時間和大人的作息不同,有時甚至得犧牲睡眠時間進行,無法好好入睡是痛苦的。照顧嬰兒是場長期馬拉松賽,因此,新手媽媽調適心情是很重要的一門課題。
剛出生的嬰兒食量不大,需要頻繁的哺餵,通常每 2-3 小時一次,進行母乳哺餵或配方奶均可。因為寶寶不會說話,觀察飢餓訊號,出現吮手指、轉頭尋乳、緊握拳頭、大哭臉紅,可能代表肚子餓了!
別以為寶寶的哭鬧都是毫無邏輯可言,據統計92%的哭聲都有著不同的意義。此外這些哭聲也會隨著寶寶遭遇到的不同情境,變化出各種音量、頻率及代表含義。別再為寶寶哭鬧而驚慌失措,只要抓準不同種類的哭聲特色,就算是菜鳥爸媽也能輕鬆秒懂寶寶心思!
啼哭類型/聲音狀態 | 哭聲音量 | 音調頻率 | 持續時間 | 停止哭泣這樣做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肚子餓得哭 | 小 | 低 | 短 | 讓寶寶進食即可 |
身體不適的哭 | 中 | 高 | 短 | 確認寶寶的身體狀況後,若發現有任何疾病徵兆則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|
尿布濕的哭 | 中 | 高 | 短 | 儘速幫寶寶檢查/替換尿布 |
想睡覺的哭 | 小 | 低 | 長 | 進行睡眠儀式哄睡寶寶即可停止哭鬧情緒 |
1.Swaddling(包裹)真正完全的擁抱——襁褓法: 襁褓包裹寶寶要有技巧,可以把手的部分裹得緊一些,但腳要放鬆,否則會影響寶寶髖部的發育。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是被緊緊包裹著的,所以一旦胳膊被包裹起來,他們會更有安全感。
2.Side/StomachPosition(側臥或俯臥)側臥法把寶寶的臉朝外抱住,使其呈側臥狀,這樣寶寶可以回到在母體中時最熟悉的姿勢。寶寶哭鬧時,許多父母習慣把寶寶仰抱。其實仰著的姿勢會讓寶寶有一種往下掉的感覺,缺乏安全感,所以往往會哭得更厲害。安撫寶寶時,也不要讓寶寶的臉對著媽媽的胸口,聞到母乳的味道會讓他們無法安靜。
3.Shushing(噓聲嬰兒最愛聽的聲音):噓聲法在使用噓聲的時候,一定要貼近嬰兒的耳邊,寶寶哭得多大聲,噓聲就相應增大,這樣才能起到安撫作用。醫生研究證明:寶寶在子宮內聽到的聲音有80-90分貝,大約是家用吸塵器的音量大小。如果覺得噓聲太費力氣(實際操作當中,如果需要噓個幾分鐘就挺考驗肺活量的),也可以用其它的白噪音來代替。比如吹風機、抽油煙機、收音機的雪花聲、吸塵器……也有一些手機APP會提供各種各樣的白噪音:輕柔的包括瀑布聲海浪聲雨聲,強烈一些的也都會有。試試你家寶寶對哪種聲音最為喜愛,就可以在安撫的時候持續播放。
4.swinging(搖晃)來回搖擺讓嬰兒更快樂:搖晃法用手托著寶寶的頭和脖子小幅搖晃,搖晃時動作要快速短促,就像在發抖一樣。動作一定要輕柔,不可過度搖晃!
5.sucking(吸吮):吮吸法吸吮包括吃手、哺乳、奶瓶、安撫奶嘴等
大便顏色觀察 透過嬰兒的大便,能透露出一些嬰兒可能存在的疾病,爸媽 們可翻閱兒童健康手冊中的「嬰兒黃金九色卡」,正常的大便 顏色應介於7號至9號之間 ( 金黃色至墨綠色 )。一旦發現寶 寶大便顏色不對勁,建議儘早就醫檢查。
觀察寶寶的便便時,應注意性狀,而非次數,因為在滿月前,喝母乳的寶寶排便不論一天七次或七天一次,只要排便時的表情不痛苦,媽媽不用擔心寶寶拉稀便。「母乳具有好消化、好吸收的特質,而容易排出稀便」,加上母乳含乳糖,會讓大便有些許的酸味。若排稀便又合併發燒的狀況時,就要小心是否感染了病菌,若是細菌感染,便便狀態較為黏稠;如果是病毒感染,便便性狀則是水水的。
寶寶便秘也會令媽媽感到擔心,與母乳寶寶的便便相比,新生兒期喝配方奶的寶寶,便便質地稍硬。便便的質地太硬導致不易解出時,可考慮更換配方奶,「也有可能是寶寶的肛門裂傷,排較硬的便便會痛,於是堅持不便便」。所以可從觀察寶寶肛門的皺摺處是否與其他皮膚有所不同?如有肛門裂傷,可在裂傷處抹一些藥膏改善。
臍帶護理 請爸媽們依接生醫院之教導,進行臍帶護理。照顧原則是保持寶寶臍帶的乾淨與乾燥,讓寶寶穿著寬鬆 衣物,並將尿布反摺,以保持臍部乾燥。臍帶通常約 2週會自然脫落。發現異常如息肉、惡臭或紅腫等狀況,需尋求醫療協助。
「黃疸指數」通常在出生第三、四天開始上升,第七、八天慢慢降下,觀察時,最好把寶寶抱至自然光線充足的地方。「若寶寶的皮膚黃從臉一路黃到肚子,甚至到膝蓋,黃疸指數大約為15 mg/dL,已達需要治療等級,請父母儘速帶回生產醫院檢查,以扎腳跟血的方式化驗指數,並評估是屬於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黃疸,以決定後續照顧或治療的方式,有些喝母乳的寶寶,黃疸持續的時間會較久,在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的可能後,可歸因為「母乳性黃疸」。一般狀況下,不需停止喝母乳,若母乳不夠時,可加一點配方奶,避免奶量攝取不足而增加寶寶脫水的機會。
新生兒需要 16-20小時的睡眠,睡眠模式不規則,沒有晝夜作息的觀念。且日間睡眠時數約等同於夜間睡眠時數,也就是說,新生寶寶白天睡覺的時間和夜間幾乎一樣長,而且平均每1~4小時的睡眠會伴隨1~2小時的醒覺,處在斷斷續續的睡眠狀態中,並非集中在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,打造安靜、昏暗、安全和舒適的睡眠環境,幫助他們入睡。
【睡得漂亮有法寶】~躺著睡 趴著玩睡得安全不見得就不能睡得漂亮,平常寶寶睡覺時,可盡量讓寶寶平躺著睡,並交替轉動平躺時頭的方向﹝有時轉向右邊、有時轉向左邊﹞,不要讓寶寶一直保持一樣的睡姿,自然不會把頭睡扁。趴睡雖然有猝死的危險,但由於趴睡時,除了頭型不易睡扁之外,寶寶的頸部、肩部及雙手會因為用力而得到鍛鍊,在出生後三至六個月肌肉發育得較好。因此,除了睡覺時讓寶寶替換睡姿(不包括趴睡)之外,最好在寶寶醒著的時候讓他趴著,照顧者則在一旁陪伴寶寶、和他玩,隨時注意寶寶的口鼻別被床單等物品遮住而呼吸不順。趴著玩的時間可以隨著寶寶長大慢慢拉長。如此一來,則可兼顧到各種睡姿的優點,又可降低寶寶睡覺時的危險性囉!
1.平躺著睡,頭盡量轉向頭部較突出的一方﹝枕部或後方﹞或可以考慮半側睡(斜躺)向頭較突出的一方。
2.增加刺激讓嬰兒頭部轉向較突的方向:房間的出口、或門窗外的風景,盡量吸引寶寶轉向頭較突的方向;或可以多在頭較突的方向和寶寶玩。
3.醒著時,每天給予一些時間讓寶寶趴著玩,減少頭部壓迫,而且會幫助寶寶上半身肌肉發育發育。
常見的新生兒皮膚問題有:毒性紅斑(在出生後兩到三天,若在軀幹上出現紅紅的斑點、丘疹、水皰,甚至是膿皰)、脫屑(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而易脫落)、粟粒汗疹(皮脂腺阻塞造成)與痱子(包太多衣物或蓋厚重的被子),建議有這些問題的父母,「以清水洗臉即可」,多數狀況可獲得解決。
新生兒出生後的七天內體重有下降現象,稱為「生理性脫水」寶寶出生後,因新生兒的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,消耗的水分自然比較多,加上可能還沒學會好好喝ㄋㄟㄋㄟ的方式,而造成體重逐漸減輕。「若是體重沒有掉,反而要擔心寶寶是否有腎功能不好的問題」。
足月兒約在第五天減少原來體重的百分之七到八;等七到十天大時,體重即慢慢回升。
早產兒的水分散失更快,體重往下掉的幅度往往可達20%,得需要兩個禮拜才會回到出生時的體重。
在餵食正常的情況下,寶寶的重量一天約可增加20~30公克,第一個月約可增加0.9公斤以上。
若生理脫水期的體重下降幅度超過10%,或過了生理脫水期,體重沒有止跌回升,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「適當的哺餵」。
由於寶寶的鼻腔頗為狹窄,加上呼吸道的軟骨組織發育未成熟(約60%的新生兒有「軟喉症」的問題,約六個月大到一歲間才會發育完全),再加上新生兒呼吸道一時無法適應空氣中溫濕度的變化及雜質刺激,因而導致小寶寶呼吸時會發出較大的聲音。大多數的寶寶一歲後,就無此現象了。不過,寶寶除了呼吸出現奇怪的喘鳴聲之外,還有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、食慾不振、發燒、咳嗽與胸凹等現象時,必須趕快就醫求治。另外,有軟喉症的寶寶,若是睡眠經常中斷、吃奶狀況不佳並影響到體重時,有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。
新生兒對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,保暖雖然重要,卻也不能因此把寶寶包得緊緊的或穿很多衣物。她建議,讓寶寶待在室溫度25~27℃左右的環境中,父母即不用擔心寶寶會著涼了。把新生兒用包巾包得緊緊的,固然讓他有安全感,但是千萬不能像「包肉粽」一樣,綑緊緊的,因為寶寶有求生本能,遇到吐奶或噎到時,會藉由扭動身體掙扎像大人發出求救訊號,如果包太緊,將使寶寶無力掙扎而失去求救機會。 不以手腳冰冷斷定寶寶體溫低 有的媽媽以為寶寶的手腳摸起來冰冰涼涼,表示寶寶的體溫低,需要添加衣物。實際上,因為寶寶的四肢循環較差,溫度較其他部位來得低。掌握寶寶的體溫必須透過正確的量體溫來了解變化。
新生兒的體溫以肛溫量測超過38℃時,爸媽們先冷靜,幫寶寶把衣物解開散熱,約五分鐘後再量一次體溫,可多量幾次求得平均溫度。當三個月以下的寶寶,確定肛溫度超過38℃,並排除環境、人為的明顯因素後,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、抵抗力弱,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疾病,務必儘速送醫檢查。如果體溫連續2小時都偏高或寶寶的活動力與平常差異甚大時,也應送醫檢查。